5月16日,全球负极龙头贝特瑞(835185.BJ)在深圳2023CIBF正式发布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探钠350及钠电正极材料贝钠-O3B。
犀牛之星还注意到,除了贝特瑞,国内还有多家企业正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早在2021年宁德时代就率先发布第一代钠电池,并提出预计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传艺科技2022年7月设立孙公司传艺钠电,下半年,中试线投产,预计2023年2GWh产线投产;此外中科海钠、华阳股份、鹏辉能源等厂商也纷纷入局。
那么这些企业新二连三布局钠电产业原因几何?钠电行业又有那些发展前景?
【资料图】
产品端:性能出众,可与锂电互为补充
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迅猛,需求也随之扩大。目前储能领域中,锂离子电池是“一哥”,但是由于锂的价格居高不下,锂电池的生产成本很高,而且我国的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
锂电池企业盈利也变的困难,如何突破困境?寻找平价替代品变的迫在眉睫。
因此,与锂电池性能相近的钠离子电池就备受市场关注。在成本方面,有数据表明,地壳当中锂的含量只有0.0065%,钠的含量则有2.75%,钠离子电池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能够保证价格的稳定,且其成本更低;在低温稳定性方面,钠离子电池在-20℃的低温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90%以上的放电效率,这相较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有较大的提升,能够有效缓解锂电池在冬天续航里程大幅下降的困扰。此外,钠离子电池的系统集成效率能够达到80%以上,热稳定性也远超国家安全要求,安全性有保障。钠离子电池以其低成本、高安全性及其他优异电化学属性等,在储能、商用车以及部分乘用车中的应用空间广泛,将与锂电池搭配,成为锂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充。
政策端:暖风频吹,大力支持
在钠离子电池的热潮背后,是政策的助力支持。我国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对钠离子电池的支持政策。2021年国家工信部公布的《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钠离子电池》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强布局、健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标准、统筹引领钠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其中包括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市场端:乘新能源之风,市场空间广阔
碳中和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电池在较长周期内持续快速增长。钠离子较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但因其本身能量密度较低,续航能力较弱,因此有望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成本敏感性较强的储能、低速交通工具以及部分低续航乘用领域实现替代和应用。
资料显示,我国A00级小型电动车,在2021年迎来爆发,全年实现销售接近90万辆,同比增长超2倍,2022年我国两轮电动车产量达到675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15%,为钠离子装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浙商证券研究所对钠离子电池总体市场规模预测,预计2025年钠离子电池需求总量可以达到88GWh,2030年钠离子电池需求可以达到378GWh。
而回到贝特瑞本身,在布局钠离子电池方面又具有哪些优势?
材料方面,贝特瑞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最大的负极材料厂商,自2013年以来,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公司在钠电正负极材料领域同步研发与迭代,可以不受其他材料端的限制,快速实现新产品性能验证。
技术方面,贝特瑞深耕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20多年。去年8月,公司升级建设的整套全新半自动化示范电芯测评生产线,具备锂电、钠电、固态电池制备能力和干法电极制作技术,此次发布的钠350硬炭负极和贝钠-O3B氧化物正极材料,更是印证了贝特瑞过硬的技术研发能力。
除此之外,公司还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2年研发费用为12.63亿元,同比增长113.46%,为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
结语
在新能源潮流之下,贝特瑞、宁德时代等众多资本都在积极布局钠电行业,产业化元年已开启。未来,钠离子电池能否成为储能新秀,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