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降落、开伞、着陆……随着某新型无人机成功回收,第73集团军某旅无人机连技师杨晓品完成了强风条件下的实飞任务,得到了重要的飞行数据。该新型无人机列装仅3个多月,无人机连已经完成了多架次实飞操作,比以往半年的航时还要长。

“新型无人机能够随时出动、想飞就飞,得益于有了适宜的场地和保障条件。”杨晓品一边组织停放装备一边感慨道,“多亏了空军某场站的大力支持,新装备的各项性能参数得到了快速验证。”

“以往,想组织实飞训练可不容易。”杨晓品告诉笔者,调整改革后,无人机连转隶至该旅,人和装备到位很快,但训练场没法搬走。因此,尽管官兵们渴望早日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但缺少训练场地让他们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为尽快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该旅党委立即针对训练场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不少应对方案:重新规划全旅库室分布,在现有车炮场开辟停机位,建设专用模拟训练室……这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训练场地缺乏问题,但离实现实战化训练还有一定距离。

“我们需要的场地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型机场。近万平方米的面积、平整的路面、可通视的视野……在营区内达到这样的条件,确实太难了。”连长江坤告诉笔者,无人机虽然是旅里的小特专业,但对库室、训练场的要求不比主战专业低,单说降落伞的折叠,就需要3米宽、50米长干净平整的场地,还得有能把伞挂起来清洁修补的高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只能使用旅里的室内篮球场。

这几年,无人机连大多利用野外驻训的时机,寻找开阔的场地进行实飞训练,和主战分队协同完成火力打击任务。可由于平时缺少真刀真枪的训练,以及没有合适的场地及时进行检修调试,演练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

没有场地,无人机就很难实飞;不实飞,许多数据就无法获得、许多参数就无法验证、许多流程就无法实施,官兵的操作技能也就无法在实践中锤炼提升。

“如果能借一块专用机场,哪怕只有几十天,我们就能补齐很多短板。”一次,江坤在复盘会上的一句话,让该旅侦察科科长宋军胜眼前一亮。他立刻梳理相关问题和训练构想,并按照这一思路寻求解决办法。

今年年初,上级筹划开展多级联合侦察演练,涉及多个地域,需要多兵种协同完成。该旅趁机汇总上报无人机侦察力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得到了高度重视。东部战区统筹制订相关计划,集团军协调对接空军某场站,旅队紧前开展训练准备,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无人机连顺利进驻空军某场站训练。

宽敞的机库、平整的跑道、开阔的视野……官兵们置身空军某场站,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用拆装就能停放无人机,减少了出动时间和装备损耗;专业的设施和器材为无人机检修保障提供了极大便利;专用的跑道和训练场几乎满足所有训练需求……“天高任鸟飞,到了这里有一种‘回归主场’的感觉。”排长向国栋心中激动万分。

尽情飞、尽情练、尽情收获与成长。在这里,新装备第一批接装培训人员完成独立实飞训练,官兵们的实操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在这里,无人机随时都能起飞翱翔,通过海上实飞、最长航时试飞、复杂条件试飞等实践,充分检验装备的作战效能;在这里,多项侦察技法战法得到实战验证……

“希望这样的训练能成为常态。”采访中,无人机连官兵言语中无不透露出这个想法。该旅领导郑重表态:只要有利于战斗力生成,这样的训练一定会越来越多。

年终岁尾,无人机连开始组织复盘总结,同时筹划下一轮实飞训练。他们期待能在空军机场多飞几次,实战化训练越扎实,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底气就越足。(牛伟萌 张凌辉 李跃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