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根据我们企业的数字‘画像’,向我们精准推荐了‘小微快贷’产品,申请后成功获得了117万元纯信用贷款。”在东莞市经营服装辅料加工公司的黄志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多家银行推动科技赋能,创新信贷审批机制与服务,着力提升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水平,实现普惠信贷类产品精准投放,有效满足各类小微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打造普惠金融新模式
“我们做服装辅料进出口生意,疫情这几年外贸行情不好,营收勉强能覆盖厂房租金、设备更新费用和工人工资等,没有过多结余。最近外贸交易重新活跃起来,我手上也接到了一个130多万元的订单,但是却没有资金买原材料。”黄志刚向记者表示。
黄志刚也曾尝试过多种融资方式,但由于他名下的房产目前还处在按揭阶段,不满足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多数银行都无法为其办理抵押类普惠贷款。“亲戚朋友的钱也借了个遍,而小贷公司的利率基本都在10%左右,成本太高了。”黄志刚说。
长期以来,多数小微企业都面临“贷款难、贷款贵、无担保”这一核心难题。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晓芳向记者介绍,过去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往往没有财务报表,银行对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准确把握和评价。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让这一难题的解决迎来契机。“建设银行跳出传统以财务报表分析评价客户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的方式,将客户生产经营场景数据作为信用要素,推动内外部数据标准化、关联化,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判断依据。同时,我们连接外部渠道,将各类外部数据转化为内部通用的数据字典,构建企业级的数据管理体系。通过内外部场景建立数字连接,对企业进行立体‘画像’,以此判断企业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李晓芳表示。
专家指出,金融科技的运用改变了传统银行运营的底层逻辑。金融和数字技术加速融合,为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创新多元信贷产品
在金融科技助力之下,多家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推出以税授信、以专利担保的多元信贷产品,盘活小微企业无形资产的融资属性,有效满足各类小微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我们公司一直诚信经营,每月按时足额缴税,近两年来纳税信用评级都是A。”绍兴某消防设备生产公司负责人王涛表示,“年底资金需求量大,周转频繁,在了解到工商银行的‘税务贷’产品可以以‘信’换‘贷’之后,我们在手机银行上完成纳税数据授权,一周内就收到了291万元信用贷款。”
工商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张维告诉记者,“税务贷”产品具有授信便捷、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我行与税务局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实现纳税信息数据互通;通过数据筛选,纳税企业用工行手机银行进行线上申请,最快1小时内可获得授信结果;‘税务贷’执行专项优惠利率,没有其他融资费用。”张维说。
此外,对于普遍存在经营年限较短、创新性较强、缺乏传统抵押物的科创类小微企业,多家银行结合企业经营特征、业务模式等,创新质押、担保方式的灵活组合。
一家位于苏州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负责人张超告诉记者:“我们企业是从事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和记忆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目前拥有五项专利。近期业务量增长较快,周转资金需求量增加,苏州中行为我们推荐了‘知惠贷’产品,以知识产权质押作为担保方式,申请当天即获批300万元质押额度。”
拓展深度广度
在银行业的大力推进下,普惠金融逐渐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特点。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652万户,同比增长26.8%。
为进一步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进小微企业实际经营表现改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孔涛认为,在普惠金融业务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其规模、注册性质和数字化程度等维度的特质,通过提升服务的适配性,增强带动小微企业经营表现的有效性。
此外,专家提出,金融科技创新赋能普惠金融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公平为准则,以普惠为目标,优化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商业可持续性,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能够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