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相约到蛮江,风吹稻叶粽子香;生态绿化风景好,四美蛮江新篇章。二十大后上高台,人大代表蛮江来;‘十带十促’转思想,‘五员’治寨写新章”。

走在惠水县芦山镇格我村蛮江寨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闲暇之余,常听到村民用朗朗上口的山歌唱出感恩党的好声音,唱响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蛮江寨是惠水县芦山镇格我村典型的传统布依村寨,民风淳朴,布依文化浓郁,至今仍保留织衣染布、以歌代言、用歌传情的习俗。近年来,该寨积极探索村寨治理的方法路径,逐步形成了村寨卫生户轮值;邻里纠纷族内调;急难愁盼众心助;重大决策理事议;集体荣誉人人护的“五员”治寨模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村寨卫生户轮值

该寨以农为主,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大早,村民王永勇就挑着篮子匆匆忙忙出门了,他要为饲养的8头牲口寻找一天的口粮,用他的话说,把牲口圈养起来,哪怕每天多花几个小时去割牛草,但换来的是整个村寨的干净环境,值得!

每天清早,天刚蒙蒙亮,他已经把牲口赶到附近的山坳去放养了,下午又把它们撵回来。一来二去,沿路常留下牲口排泄的粪便,既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寨形象,村民意见非常大。

2022年7月,芦山镇党委提出的“一村一方案一试点”建设目标,该寨召集村民研究村寨卫生如何治理的问题,会上,部分村民提议集资聘请保洁员,部分村民建议由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农户来打扫,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

“我建议,各家的卫生各家扫,公共的卫生大家排值日,一家负责一个星期,这样公平,哪家都不吃亏。”养殖户王永勇说道。

由此,以户为单位的村寨卫生轮值模式才得以运行。为确保常态长效,还研究出台了《蛮江村卫生十条公约》,从个人衣着、家庭卫生、牲畜饲养、公共保洁等方面进行规范约束。如今,蛮江寨的“颜值”越来越美,“气质”越来越靓。

邻里纠纷族内调

“放出来的水就只有这点,你全挡进你家田里,我家秧田怎么办?秧苗都快旱死了。”“我不管,水从我家田坎过,我肯定要用,我也要保庄稼啊!”持续的旱情,纯朴的村民情绪有些躁动,像这样激烈的争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最终,在族内的调解下,矛盾得以圆满解决。

“按照受灾面积大小、受灾程度轻重来进行排队取水,确保大家庄稼都能保住。像我们家2亩田可以提灌半天,他们家远了点,田也多了些,可以灌溉的时间多些。”寨老王世勤说,“协商之后各方依约执行,并约定每个提灌周期结束再开一次协调会,确保制定的分配计划更科学合理。”

该寨共有住户56户156人,属王氏后裔,为延续家族血脉,传承祖上遗训和期望,促进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该寨组织编撰了《王氏族谱》,其中,邻里和睦相处,发生矛盾不出寨、族宗内部调解成为刚性约定。去年来,已成功调解土地摩擦、婚恋纠纷2起,真正实现大事不出寨目标。

重大决策理事议

“我们寨子是一个文化底蕴比较厚重的村寨,在村寨建设中千万保护好祖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古井是我们先祖沿流寻源,迁徙到此的源头,虽然今天都被自来水取代,但也应该把它保护好,饮水思源嘛。”在蛮江寨聚贤居,理事会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意见。

“过去,我们要发展什么产业,村寨要搞啥建设,都是村干部一句话,大家没有一点自主权。从成立理事会后,寨上很多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商量,民主透明多了,群众参与议事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村民王永勇说。

为加强村寨自我管理,提高服务村寨的能力和水平,2018年,该寨成立了重大事项理事会,对议事的主体、议事的范围和要求作了规定,明确每次议事成员必须到达三分之二以上才能召开,议定结果才能有效。议事时间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有特殊情况可以临时召开。同时,制定了《蛮江寨议事规则》,内容覆盖寨内项目实施、集体经济使用、邻里矛盾调处、集体资产管护、产业发展研究、公益事业建设以及环境卫生保洁等方面。

集体荣誉人人护

2023年4月,该镇在全镇发起了一场特殊的“大比武”——文明实践大比武。以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自然村寨为单元,广泛动员群众组建“家乡美志愿服务队”,通过“自商、自筹、自建、自管”方式开展人居环境改善提质。

在“大比武”中,该寨组织三十余个劳动力,自愿投工1705个工天,对天心池淤泥进行清理,修建小广场、小庭院、凉亭、花池,美化人居环境。同时,对村寨周边迎客松、古井进行保护,建成幸福墙、家业舍、同心园、望乡堂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寨文化内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集体事业、集体支持、集体参与,村寨荣誉共同维护的思想认识通过这场‘大比武’被群众接受、认可和赞许,‘大比武’已经成为格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凝聚群众力量的有效手段和可行路径。”村支部书记王昌健说道。

如今,该村已成为生活,因安定而美;生态,因呵护而美;文化,因传承而美;和谐,因欢乐而美的“四美蛮江”。

“在布依廊道里面植入一些赞美格我当地的诗词、传说故事以及民族节日元素,目的是让村民在休闲乘凉、畅谈农事之余,不断增加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驻村第一书记陈秀宇说道。

通讯员 李文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杨

编辑 虞思滔

二审 梁晓琳

三审 张发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