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23日,第二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中十部优秀青年导演原创剧目之一的肢体话剧《织娘》,在导演张颖的带领下,于尼山圣境景区的室外回廊剧场顺利完成了首演。
空旷的湖岸被演员、灯光、布匹与织布机占满。远处的山早已经与夜色融为一体,成为作品绝佳的黑色幕布。舞台背水而建,缘水延伸,又因水而更有韵味。湖水正如织娘家里的蓝色染缸,盛放着神秘的侗族风情。正如剧中所说,“侗族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给的。”小雅湖裹挟着自然灵气,与《织娘》相互交融。
“这是一部干净、治愈、有力量的作品。”张颖说。作品讲述了一位贵州侗族姑娘——杨成兰舍弃城市繁华,毅然决然回乡创业,立志传承侗族传统的非遗织布染布工艺,并在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并将侗族特色文化推广到海外的故事。
在编创过程中,主创们以“振兴农村创业”的大背景为取材基础,着眼于侗族的特色民俗、生活哲学等文化元素,以主人公“兰兰”的故事作为线索,将文化元素、人物情感与创业故事巧妙穿插、紧密结合,打造出了极具侗族人文情感色彩的织娘创业故事。同时,作品将肢体语言与戏剧语言巧妙结合在了一起,提炼并加入了大量贵州侗族特色文化元素,通过肢体的美感和语言的魅力,通过多种艺术语言的交织,打造出了一个充满意象美和丰富表现力的想象空间,让文化、故事、人物和作品情感得到了生动鲜活的展现,将非遗文化、东方美学、民族风格以及当代“归巢”青年的观念与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传统戏剧舞台的概念不同,《织娘》将表演场地由剧场搬到了户外,这也令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变得更近。在演出中,观众不再受座位的限制,而是直接进入表演环境之中,成为表演本身的有机构成,可以多角度观赏演出,身临其境地感受表演的魅力,获得沉浸式视觉心灵双重体验。
把作品放到这样一个开阔的场地,对张颖来说,是考验,也是机会。而第一次在自然景观中表演的体验也令演员刘亨深觉与自然的气韵更加亲近了些许,在心态上也更加舒畅,让他感慨于艺术不仅只来源于生活,还来源于山川河流和大自然的气韵。
此次来到尼山,剧组的成员们也都感触颇深。制作人 杨笑舒虽是第一次来到尼山,但尼山深厚的底蕴和当地民众的热情令她十分感动,在获得愉悦和舒畅心情的同时,她对《织娘》的演出也感到踏实与熟悉。而来自山东的潘依祎则因此倍感归乡之亲切,期待着演出能让家乡的亲人朋友们满意欢喜。尼山恢弘、端庄、大气的独特魅力也令每一位主创都倍感自豪与荣幸。“文化需要我们这些后辈来传承,有机会能在孔圣的诞生地演出是我莫大的荣幸!”演员岳昊霖难掩激动。
8月24日,《织娘》的第二场演出在回廊剧场继续上演,剧组诚挚地邀请观众们到场体验别样的侗家劳作之旅,找寻属于自己的五味十二声。